English

感受鲁迅的生命哲学

1999-1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培元 我有话说

生前一直“运交华盖”的鲁迅,到了世纪末又交上了“华盖运”:对他的否定、批判、消解、误读和隔膜,似乎成了当今一项时髦的勋业。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他诸多原因以外,鲁迅研究未能在80年代已取得的成果(以王富仁、钱理群、汪晖为代表)的基石上,继续在九十年代向更深广的学术天地推进,以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思想文化课题和挑战,恐怕也是一个不可轻忽的因素。正因为这样,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的“猫头鹰学术文丛”之一《鲁迅的生命哲学》(王乾坤著),才格外令人欣悦和振奋。这是一部读书界期待已久的书。

还记得鲁迅创造的那个颠踬跄踉于荒原野地的“过客”吗?“过客”告诉劝他“回转去”的老翁“:“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在王乾坤看来,这种对生存处境的深刻体验和清醒意识,使过客获得了一种超越的推动——“走”。“走”既不是经验状态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寻路”,也不是对世俗性沉沦状态的拒绝,而是一种存在论势态。因为它是由一种内发于己的“前面的声音”所导引的。对一个领会到空虚的人来说,何死而在,走人生之路,需要大意志。过客首先是一个悟透了生活的智者,断灭了一切尘世的希望;但又以超人的勇气承受并反抗这断灭,而反抗断灭却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承当,是反抗(“走”)的意义本身。

一如作者所示,过客身上呈现与隐含着鲁迅生命哲学的生动、丰富又深邃的信息。而“一切都是中间物”则集中表达了鲁迅对生命的觉解,对生命本真的领悟,是与庄子“方生方死”等义的命题,也可读作“何死而在”(海德格尔)。所以说“中间物”论构成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鲁迅全部思想的一个轴心概念。鲁迅一生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抱、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均可由此得以阐明。王乾坤对于鲁迅的解读,正是从这个轴心展开的。由此他引领读者以自己的心灵和人生体验,到“终极的消解与眷注”、“自由与他由”、“自律与他律”、“勇气:出死入生”、“苦难与爱”、“毁灭中的大欢喜”等命题中,去感受和读解鲁迅生命哲学的价值内涵与文化精神。

这本书大约属于鲁迅研究的人生哲学派吧。王富仁曾经指出,新时期人生哲学派和启蒙派的鲁迅研究等有一个共同的学术误区,即自觉不自觉地仅仅从认知的层次阐释鲁迅,而忽视了意志在他的精神结构中的独立作用。而在主体精神结构中起更关键作用的不是认识而是意志,只有在意志的作用下,各种认识才能被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笔者以为,《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十分重视意志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的调控作用的,并对鲁迅生命哲学中的各种矛盾着的因素进行了有力的发掘和创造性的立体构造。

这本堪称90年代“鲁学”最重要收获的书,会更明晰、更切实地告诉读者:鲁迅著作依然是中国当下最宝贵、最深厚、最重要的思想和精神资源,鲁迅给我们并将继续给我们以生存的意志、勇气与智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